手机版 | 登陆 | 注册 | 留言 | 设首页 | 加收藏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财经 > 期货 > 期货宏观研究 > 文章 当前位置: 期货宏观研究 > 文章

海通宏观梁中华:需求的通胀 还是供给的通胀?

时间:2021-05-19    点击: 次    来源:不详   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
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需求的通胀,还是供给的通胀?(海通宏观 梁中华)

  海通宏观思考第16期

   · 概 要 · 

  全球的通胀压力其实主要集中在美国,尤其是在政府发钱模式下,美国居民收入持续高增长。随着疫苗接种不断推进,美国对于服务业的管控措施在逐渐放开,通胀的压力正在逐渐从商品类向服务类转移,往前看,美国的通胀压力会越发突显,我们认为,5月份美国CPI同比可能会突破6%、甚至7%以上,之后也会维持在高位。

  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,是不是我国也面临更大的通胀压力呢?其实我国终端消费需求一直偏弱,今年以来的投资需求至少也没有比去年4季度变得更强劲,所以需求端并不支持如此快速的涨价。从涨价的结构来看,国内主导的大宗商品涨价幅度明显大于海外主导的商品,输入型的通胀压力也不明显。所以近期的涨价主要集中在供给压缩或存在供给压缩预期的领域,而这种涨价其实和供给端的政策有很大关系。如果不及时控制,经济可能真的要陷入滞胀,如果能够出台有效缓解供给压力的政策,我国确实不具备持续通胀的基础。

  1

  美国货币大超发:收入高增长

  在以往的美国经济危机中,失业会增加,美国居民收入往往是下滑的,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,美国居民收入还一度出现负增长。但是这一轮的美国经济衰退却明显不一样。

  从去年3月至今,虽然美国的新冠疫情很严重,对总量经济冲击很大,失业也有增加,但是美国居民的收入不仅没有下降,反而大幅攀升。去年全年美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7%,而在没有疫情的2019年,美国居民收入的增速也只有3.7%。

  失业增加、收入还能高增长,很大程度上来自政府的高额补贴。例如根据美国第三轮补贴方案,每个纳税人可以获得1400美元的一次性补贴,失业的居民每周能够拿到300美元的失业补贴,再加上其他失业救助,美国失业居民每周能够拿到600-700美元的失业补助。这就意味着,即使美国居民在家里待着、什么事情都不做,还照样能够拿到较高的收入。

  例如3月份,美国居民总收入同比增长29.0%,其中转移支付收入就拉动了26个百分点。3月收入增速之所以这么高,主要是因为政府将1400美元的一次性补助在3月陆续发放。

  2

  全球通胀在美国:从商品到服务

  在货币放水的刺激下,美国居民的房地产和金融资产也大幅增值。所以收入和财富的增长,明显提高了美国居民的消费能力。尽管美国总量消费还比较差,但主要是服务业在拖累着,而服务业的拖累并不是居民没有收入、没有资源去消费,主要是疫情管控限制了人口流动和聚集。

  在服务类消费受限的情况下,美国旺盛的消费能力主要体现为商品消费高增长。去年4季度美国居民商品消费增速就已升至6%以上,而在疫情之前还不到4%的增长,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14%附近。

  所以美国去年的通胀主要体现为商品类消费的通胀。美国商品消费需求异常强劲,但受到疫情影响,商品供给也受到压制。所以去年美国商品消费通胀大幅飙升,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高位,尤其是耐用品消费的通胀创下了将近30年的最高记录。如果没有中国等新兴市场给美国出口供货,美国如此超发货币的模式,去年通胀可能就飙升至“天上”了。

  今年以来,美国服务业的通胀已经在飙升了。进入2021年以来,不变的是美国财政还在继续给居民发钱,变化的是疫苗出现了。去年由于疫情严重,服务业的需求是被压制的,没有跟随居民收入的提高而释放出来,服务业的通胀大幅下滑。但是今年随着疫苗的不断接种,美国对于服务业的管控措施已经在放开,这就意味着美国服务业的需求会快速回升。4月份,即使剔除能源类,美国服务业的CPI同比也已经升至2.5%。

  但是从供给端来看,当前美国出现了招工难和失业多同时存在的“奇葩”现象。一方面美国就业市场上有很多失业者,另一方面,企业招不到人。这是因为,美国高额的失业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居民的就业意愿,尤其对于低收入人群,拿到的失业补贴比正常工作时的工资还要高很多,根本就没有太大意愿出去工作。所以4月美国非农就业低于预期,同时我们发现高收入群体的就业在改善,而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改善明显放缓。

  美国接下来的通胀压力会更大,而且将逐渐从商品的通胀转向服务的通胀。一方面,政府发钱、疫苗接种,服务业的需求在大幅改善;另一方面,服务业的供给恢复较慢,且服务业的消费品又很难像商品那样从海外进口,服务业的供给压力较大。美国的通胀压力将逐渐从商品类转向服务类,而且服务类在美国消费通胀中占比在六成以上,美国接下来的通胀压力会更大。

  我们认为,再加上低基数的原因,美国在4月CPI超预期后,5月CPI同比有望冲到6%、甚至7%以上,年内通胀水平也可能维持在高位。通胀的回升,会继续推高美债利率,并可能触发美联储退出宽松、进行边际紧缩的操作。

  所以综合来看,全球的通胀压力其实主要集中在美国,而这种压力其实并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大宗商品,而是集中在服务业上。美国的通胀主要是货币大幅超发带动需求大增导致的,当然供给端也有影响,但不是核心原因。可以说美国是需求主导的通胀压力。

  3

  中国的通胀:需求基础并不具备

  近期我国原材料领域大幅涨价,是不是我国的通胀压力也比较大呢?我们不妨还是先看看需求端。

  和美国不同,我国并没有采取高强度给居民发钱的刺激模式,我国的居民收入还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。截至1季度,我国剔除基数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只有5.2%,比疫情之前9%附近的增长还差距很远。疫情还未完全过去,人口流动难以回到正常,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就业和收入就还会受到影响。例如截至3月份,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.7405亿,仍低于2019年末的1.7425亿。

  所以我国居民的终端消费也依然偏弱,没有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长。剔除基数影响后,我国3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只有4.6%,而疫情之前有8%左右的增长。往前看,消费需求要恢复到正常,可能要等到疫苗全部接种完成以后。

  所以从去年到今年,我国消费类的通胀一直偏弱,而且从PPI到CPI的传导也相对有限,需求端是一大限制。

  看完终端消费需求,我们再来看下投资需求。投资可以说是我国去年经济回升的重要推动力量,但是我国投资最强劲的时候已经过去了,就是去年四季度。去年四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8.4%,房地产投资增速达到10%以上,都比疫情之前的水平还要高了。但今年一季度以来,投资增速已经在降温,剔除基数后,各类投资增速都有下降。

  所以从大宗商品价格的表现来看,在我国投资需求的强劲支撑下,去年四季度大宗价格有一波上冲。之后今年1季度我国投资需求回落后,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波回调。

  4

  会不会滞胀:关键是供给的政策

  既然终端消费需求偏弱,投资的高点也已经过去,为何近两月大宗商品价格再度大幅飙升呢?是不是美联储放水、出口需求拉动,导致了明显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呢?

  其实输入型的通胀压力没有那么大。我们从不同大宗商品的价格涨幅就能看出来,从3月初至今,欧美主导的原油价格只上涨了不到5个百分点,但是同时期国内主导的动力煤价格涨幅高达53%,铁矿石价格涨幅达到30%,钢材价格涨幅高达21%,都遥遥领先于海外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幅。国际原油价格还处于低位爬坡的阶段,但国内主导的大宗商品铁矿石、钢材、动力煤等价格这一波都已经创出了历史新高。

  而且美国接下来面临的较大通胀压力主要来自服务业,而服务业大多是不可贸易品,除了油价会有一些传导外,对我国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其实没有那么大。

  所以外部因素可能并不是3月以来这一轮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因,而从内部来看,需求端至少并没有比去年4季度变得更好,那我们只能从国内的供给端去寻找原因。其实这一波涨幅靠前的大宗商品,基本上都有一些供给端限制、或者限制的预期因素在里面,例如煤炭、铁矿石、钢材等。

  以钢铁为例,尽管钢材价格涨得非常凶猛,但如果我们看一下钢材的库存,其实并不低,比2018、2019年时的正常水平要高很多。为何库存这么高、价格却不跌还涨呢?主要是今年全年钢铁产量要负增长,这就意味着前面生产越多,后面就要压降越多。也就是说,尽管现在不缺钢,但市场预期后面会紧缺,所以钢价上涨的预期导致大家囤库存,囤库存本身又会推升价格。而且通胀往往是自我实现的,如果供给端有扰动,大家预期未来会涨价,那现在价格可能就会涨上来。

  所以近期对于供给端的一些限制性的政策,可能是主导本轮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大涨的主要原因,需求端的因素没有那么大,因为尽管投资还可以,但确实比去年4季度是有降温的。

  其实对于我国来说,大宗商品涨价是会增加经济运行的成本的,尤其是下游需求没有恢复正常之前,价格传导的不畅会增大中下游行业的经营压力。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演变下去,那经济就真的要陷入“滞胀”了。

  不过,近期政策也已经关注到了大宗商品涨价的问题。其实要降低价格只有两条路,要么有效压降需求,要么有效增加供给。接下来全球真正的通胀压力其实集中在货币大超发的美国,如果我国能够出台一些有效的缓解供给压力以及预期的政策,我国确实不具备持续通胀的基础,所以通胀的关键,还是看政策如何走。

扫二维码,注册即可领取6.xx%理财券>>新浪声明: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,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责任编辑:逯文云

上一篇:美国向富人加税 明智选择还是无奈之举

下一篇:“世界工厂”东莞人口首破千万:15-59岁人口占比全省第一 底气何来?

推荐阅读
合作网站 | 联系《酷央视》 | 关于《酷央视》
域名出售,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与本域名无关。若有侵权或者购买域名,请联系QQ:986569019  |   QQ:/微信:1375730641  |  地址:WWW.CCTV.COOL  | 010-86777777  |